【南水记忆】武庙闸演变史

南水记忆
武庙闸演变史
武庙闸,是南京水务集团所管养的设施中历史最为悠久,该闸门位于玄武湖南侧,由城墙外的进水闸、拱涵、城墙下的管涵及城墙内的拱涵、出水闸组成,史称北水关,这座建于明代的闸门,至今已有着600多年历史。
历史上的武庙闸

更换下来的明代铜管,现存于武庙闸展览馆内
武庙古闸的水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东吴宝鼎二年(267)吴后主孙皓为引玄武湖水进宫开凿此水道。南朝刘宋时引水入华林园。明朝时筑城建闸,称通心水坝,控制闸门用的巨石轴承尚存。城墙内外用砖石砌拱涵,城墙下埋设管径920毫米的铜管103米,铁管37.04米,进水涵称灵福洞,城内出水闸称武庙闸。武庙闸原有两个入水口,为了减缓水流冲击,两边砖墙乃至整个水道都呈“之”字形弯曲,减低流速。尤其是隧道内都装有镞刀,刀随水流而转,用以切碎随湖水而来的水草,防止闸口被堵,又可防敌潜水入城。

现在的武庙闸

因为武庙闸是在用的水务设施,不适合对外开放,所以如果市民朋友们对此有兴趣,可以前往玄武湖公园内的武庙闸历史文化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