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小康 奋斗有常水
水是生命之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多年来,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始终坚守“聚合点滴,润泽生民”的情怀,以滴水穿石的坚毅,聚焦民生热点,提升优质服务,全力服务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美丽常州的新时代征程。

9月16日下午
公司员工朱鹏飞
应邀参加红色青果电台专访
讲述自来水“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变迁
广大常水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
用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砥砺奋进 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通用水司下辖魏村水厂和西石桥水厂两座城市自来水厂和滨江水业一座工业水厂以及若干增压站,日供水能力从1970年的4万立方米经过多次投扩产,跃升到106万立方米,并逐步形成以常州市区为主,涵盖新北区、金坛区、武进郑陆、横山桥、经开区、丹阳皇塘、江阴利港、璜土等周边地区,且和武进区同城同网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管网总长度9283公里,供水面积62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30多万,建成区公共供水覆盖率达到100%。



为保护水源地的安全,通用水司在利港、魏村两处长江取水头部实施24小时水质在线监测数据与水域视频监控信息,并与市环保部门和长江海事部门建立了水污染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并实现了信息共享。同时与长江沿线供水企业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流平台,遇长江水质突发情况兄弟城市之间可实现信息实时互通,增强应急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护水源地的同时,通用水司在2015年还完成3800万元投资的德胜河应急取水头部建设,使供水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市部分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居民住宅小区由于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居民一直受到水压、水质不稳定,水费负担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为此,我市自2000年至2010年实施户表改造,基本实现了全市居民用水一户一表,方便了群众,解决了不合理收费问题。
老住宅小区供水管道老化、材质落后等原因引起的水压水质不稳等问题,通用水司多年来每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已相继对戚墅堰片区、白云新村、勤业四村、清园小区、通济新村、花园南村、清潭五村等老居民住宅小区的供水管道进行整体改造。今年更是投入3000多万元,对天宁区五角场东、钟楼区的杨柳巷小区等15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将使水压低、水质差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在2005年之前,二次供水由于水质差、水压不稳、渗漏严重等问题,矛盾较为突出。我市通过充分调研论证,于2005年9月率先出台了相关《办法》,明确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统一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全国首次实现了二次供水的“同城、同网、同价”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用水司采用智能化手段,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从物防、人防、技防三方面提升水质保障能力,形成了一套领先于全国的二次供水“常州模式”。管理的二次供水泵房数量共546个,涉及小区490个,服务人口达40.5万户,二次供水水箱均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全程封闭管理,每年配合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疾控中心进行卫生督查300余次,接受水质抽检近200次,合格率100%。

打造四超四零服务品牌,即:供水设施建设超前规划,服务重大项目超前接触,涉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调研决策,遇到民生保障和发展问题超前主动解决;服务发展零距离,服务项目零障碍,服务市民零投诉,服务管理零差错。

近年来,通用水司不断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投入,开展技术攻关“百人计划”和管理提升“百人计划”,确立了41个科研课题,共有300多名员工参与研究实践。历时两年时间,“双百计划”硕果累累,首批技术攻关“百人计划”收获了22个软件著作权、14个实用新型专利和2个发明专利;管理提升“百人计划”收获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计策,已出台相关制度并执行,解决了公司长久以来的部分管理难题,加快推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