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听说深圳要干件大事儿

并且
初步方案已出
!!!
建设生态美丽河湖
之深圳市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总体方案
历时四年
随着深圳水污染治理
攻坚战接近尾声
水环境明显改善
深圳将进入建设生态美丽河湖新时代生态美丽河湖围绕六大内涵,聚焦六大目标,统筹六大要素,实现“安澜流畅、水旱无忧,鱼翔鸟栖、水丰草美,水清景美、城水交融,文脉传承、多元创新,科技引领、高效管护,共建共享、人水和谐”的“幸福和美”愿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六美六生态
内涵





六大目标
根据源起山区、穿越城区、汇流入海等不同空间区划,针对362条河流、181座水库、1519个小微水体等不同类型水体,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生态美丽河湖,达到“鱼草共育、共生、共存”“城水互应、互济、互融”“人水相近、相亲、相宜”,实现“各异其趣、各美其美、各得其乐”的万物生生不息大美格局。


六大要素
水安全 防洪保安全
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御,变刚性防御为柔性防御。
水资源 优质水资源
通过雨洪利用、境外调水配置、水源地水质提升等实现水资源量质俱优。
水环境 宜居水环境
持续巩固治污成效,保障水质稳定达标,提升岸带景观。
水生态 健康水生态
多元补水保障生态基流,修复水生生境,恢复生物多样性。
水文化 先进水文化
挖掘传统文化,补足底蕴单薄之短板,弘扬新兴文化,彰显多元创新之特色。
水管理 科学水管理
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可持续的管理机制,形成集调水、排水、管水等为一体的智慧管控体系。
六大愿景

具体这样做


全面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先进,结合城市水文特点,统筹衔接水利标准和市政标准,整合防洪、防潮、排涝三大板块,划分流域防洪、区域排涝、片区排水三个层次,统筹表层(海绵等)、浅层(河流等)、深层(深隧)三个层级,打造雨水全过程高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立体防洪潮排涝体系。到2025年,全市防洪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全市重点区域内涝防治能力达到50年一遇,可抵御90mm/1h、200mm/3h的高强度降雨量。
02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以“全部门、全覆盖、全视角、全方位、全社会、全市域、全维度”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最大限度地将雨水就地截留、利用或补给地下水,降低城市雨水综合径流系数。2030 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充分挖潜非供水水库雨洪利用能力,调蓄雨洪资源。开展水量生态调度研究,结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构建基于雨洪资源利用、境外调水配置等多源互补的防洪、供水、生态多目标调度体系。
02完善优质可靠供水保障体系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动态监控,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护措施,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一库一策”。全面治理河湖富营养化,通过盘活水体、藻类群落调控等手段有效防治蓝藻水华。


打造全国领先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构建“厂、网、站、池”一体化的水污染治理体系;深入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加快推进排水精细化管理,全面实现“污水零直排区”目标,推动全市河湖水质旱季、雨季全天候达标。
02推进河湖岸线景观建设
加快打造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和设施,建设滨水公园,打造岸绿景美、功能复合的美丽诗画河湖;推进河湖滨岸湿地景观带建设,逐步扩大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湿地,开展湿地、滞洪区复合利用,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03水务设施景观提升
将河道沿岸的水库、水质净化厂、泵站、水闸进行改造提升和功能复合,兼顾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把水库打造成“公园式”生态水库。通过水质净化厂提升改造和功能复合,配建科普展厅、体育设施等,打造集环境保护、体育休闲、科普教育、主题旅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厚的“绿色福利”和优质生态产品。


开展重要河湖生态本底摸查与重点监测,完成全市河湖健康状态评估,印发《深圳市河湖生态健康蓝皮书》。
02开展河湖生态基流管控
制定《深圳市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确定及管控方案》,推进全市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水位核算工作,通过水库补水、再生水全回用、水系连通等多源并济方式,实现生态补水,促进河流重构生态体系。
03恢复河湖生物多样性
加强河湖生物资源养护,通过水动力调控、生物操纵等措施,修复河湖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开展河湖水生生境修复试点工程。
04开展河湖自然形态建设
加快推进硬化河渠的生态化改造,对过度渠化、硬化的堤岸进行岸坡生态整治,改善河流连通性,实现横向形态多样性,纵向空间连续性。
05建立河湖监测评估体系
推进河湖生态监测规范化、常态化,逐步完善生态流量、生态水位监控体系,按年度季度发布河湖生态健康状况公报。
06开展生态管护
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内精细化、精准化物种养护、生物物种保育。


开展深圳海防文化、客家文明等传统水文化遗产调查,整编涉水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符号,建立完整的水文化遗产档案,充分保护与传承水文化遗产。
02弘扬新兴文化
挖掘多元水文化,建设水情展览馆、博物馆、科普馆等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市民接受水情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新平台。
03多元宣传河湖保护活动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河湖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参与“寻找最美河湖卫士”“逐梦幸福河湖”活动。积极倡导教育部门推进河湖管理保护进课堂,列为中小学生实践必修课。


开展智慧调水、智慧管水、智慧护水、智慧排水,推进流域综合调度系统建设,打造“河湖一张图”,建立排水全链条“一张网、一张图”。
02深化创新河长制湖长制工作
细化健全现有河湖长制制度和责任体系,1519个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湖长制实施范围,成立由市级河长牵头的流域治理委员会。推动“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专家河长”“河湖警长”立体河长体系建设。
03完善河湖标准管理体系
修订《河道管养技术标准》,建立河湖管理服务标准化考核体系。建立水库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建立生态美丽河湖“一河(湖)一档”。
04引导全民治水管理
拓展公众参与方式,让每位市民感受河湖之美、认知河湖之美、传播河湖之美。
高质量建设生态美丽河湖
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生动实践
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建设幸福河”伟大号召的
积极探索
是推动河湖长制
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的
重要抓手
是落实省委省政府
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
重大行动
是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
幸福诉求的
具体举措
建设生态美丽河湖
意义重大

大沙河生态美丽河湖示范

茅洲河生态美丽河湖示范

金龟河生态美丽河湖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