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饮水思源——香港的百年寻水故事

发布日期:2020-08-18 来源:净水技术
  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从一片荒芜、地瘠山多的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先进的供水系统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香港虽然地表水系发达,但水系作用范围有限,境内无大河流,淡水资源缺乏。香港的发展需要优质淡水,香港一个半世纪来的寻水经验成就了香港稳健的供水系统,也成就了香港的脱变。时至今日,我们不能忘记香港的历史,也不能忘记香港的百年寻水之路。
 
  香港维多利亚港
   沧桑变幻——水塘开启了香港的百年寻水路
  19世纪中期,英统时期,大多数香港居民从井和溪涧取水,甚至用竹枝筑建渡槽,把山上的河水引进家园和耕地,而当时的欧洲人则通常在住所附近开掘私家水井取水。随着香港的开埠,工商业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香港亟需开辟新的水资源。
 
  九龙水塘
  1859年,香港政府推出了一项奖励计划,征求可行的供水建议,最后采纳了于薄扶林山谷兴建首个水塘,收集雨水。工程于1860年动工,1863年年底落成供水,1877年水塘完成扩建工程。薄扶林水塘至今仍服务着香港的供水事业。随后,香港建造了大潭谷水塘,同时修建了滤水池,香港东部部分地区第一次用上了处理后的水。而随着供水设施的建设,香港东部地区开始迅速发展。
  香港的集水区和水塘
  破局而生——香港自来水的开源节流
  1928年~1929年,香港经历史无前例的旱灾,除港岛大潭谷水塘外,其他水塘均干涸。1929年4月,香港政府不得已实施极度严紧配给式供水措施,每人只准水桶取水18公升。这场旱灾中,超过7万人离开香港。这场困境让香港更加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香港必须从岛外寻求突破的方法,保障供水,不然缺水必然会成为香港发展的桎梏。1930年,香港建成第一条贯通香港和九龙的跨海通道,5年后和9年后又相继建成了第二条和第三条跨海管道。目前,共有四条横跨维多利亚港的跨海管道为香港供水事业做贡献。
  1929年旱灾干涸的水塘
  为了节约淡水资源,1957年率先在九龙地区设立海水冲厕系统,每天可提供1 800 立方米海水作冲厕用途。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是世界上少数广泛使用海水冲厕的地区,海水冲厕覆盖了增至85%人口(阅读更多:水悟堂 | 什么?!海水也可以冲厕?),每年为香港节约淡水资源2亿8,000万m³,相当于22%的香港用水总量。
 
  香港海水冲厕供应范围
  饮水思源——香港形成三大水源格局
  1960年,香港不稳定的雨水贮存量已然无法应对香港急剧增长的饮用水需求,而向广东省购买淡水是最便捷的解决方法。同年,香港政府与广东省达成协议,每年从深圳水库输入2,270万m³东江原水。东江水是内地与香港血脉相连的印证,广东用一片赤诚解决了香港饮用水短缺的问题。
  1960年东江供水协议签订
  至2017年,两地政府一共签订了11份供水协议。廉价又稳定的东江水,促进了香港的工业发展,亦推动了迅速城市化,更成为香港供水的主要来源。自此,香港形成了三大水源供水的模式。即本地集水区收集的雨水、从广东输入的东江水,以及冲厕用海水,于2018年分别占12.92亿立方米总耗水量(包括冲厕用水需求)的21%、57%及22%。多年来,这3个水源为香港稳定可靠地供应着香港的用水。
 
  东江水供港50周年纪念仪式
  居安思危——香港寻水的脚步未曾停下
  目前的水源格局预测可以满足到2040年香港的用水需求,然而,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及经济快速增长导致饮用水需求量增加,以及未来珠三角地区水资源竞争等方面的挑战,香港仍任重而道远。居安而思危,香港制定了全面水资源战略,重点强调节约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长,并开拓新水源。香港在不断探索寻求新水源方面,研究包括淡化海水、再生水、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方面的可行性,为香港未来的发展做好周全准备。
 
  饮水思源
  知水才能惜水
  香港的供水历史
  见证了香港的城市发展
  知史才能珍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