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强二次供水水箱“水龄”管理,解决“死水”难题
池学聪委员经过调研发现,由于二次供水水箱(含二供泵房水箱、水池和屋顶水箱)普遍采用固定的液位浮球机械控制补水,未能充分结合用户的实际用水需求和用水规律,智能控制水箱存水量和补水量,导致补入的新鲜水过少,留存自来水过多、水龄(即水箱两次进水之间的时长)过长,氯离子含量过低,杀菌效果不够,以致于微生物、红虫等滋生,形成水箱“死水”,尤其是一些屋顶水箱,在夏季长时间阳光高温照射下,余氯下降更快、水质变坏更快,这也是当前影响最后一公里水质安全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个难题,池学聪的提案提出了几大对策:建议政府作出加强水箱水龄管理的制度安排,尽早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供水管理部门,出台相关加强二次供水水箱水龄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有条件的话,将加强二次供水水箱“水龄”管理写入本市供水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要求各二次供水水箱管理单位(如自来水公司、物业公司等)加强水箱水龄管理,大幅缩短水箱中自来水的水龄,确保水箱中自来水较短时间内用完,提高自来水新鲜度,减少甚至杜绝水箱产生“死水”现象。
加强二次供水水箱水质和水龄监管,水行政主管部门、自来水公司、用户相应建立监管平台,对二次供水泵房水箱、水池和屋顶水箱的参数(如余氯、浊度、微生物指标等)和水龄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掌握水箱水质情况和水龄长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自来水水龄可控、水质可控。
鼓励发展水箱水龄智能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够充分结合用户实际用水需求和用水规律的水箱水龄智能控制成熟产品,政府应鼓励有技术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加快研发水箱水龄智能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尽快实施在新建的二次供水项目中,使用水箱水龄智能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平台,已建成的二次供水项目定计划、按进度,实施水箱水龄智能控制的改造。
新民晚报讯记者 江跃中 方翔 潘高峰